法律咨询 律师简介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分 类 导 航
  >> 超 级 搜 索
栏  目  
类  别  
关键词  
 站内搜索  
  
  >> 热 点 新 闻
 民事合同民事合同 → 买卖合同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查看方式: 查看:[ 大字 中字 小字 ] [双击滚屏]
分享
买卖合同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来源: 互联网转载 作者:未知 发表日期: 2014/4/14 13:22:28 阅读次数: 4249 查看权限: 普通信息

 

洪某某诉王某甲、金某某、王某乙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公序良俗,抑或封建迷信

 

 

【裁判要旨】

订立房屋买卖合同时,根据未披露房屋内曾发生凶杀案信息是否实际对交易价格产生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足以动摇缔约意思或者缔约条件,判定出卖人是否具有披露义务;出卖人明知该信息但未履行披露义务,并因此获益的,应认定构成欺诈,即应以客观化标准判断出卖人是否构成欺诈。

【案例索引】

一审: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2011)杭滨民初字第602号。

二审: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浙杭民终字第360号。

【案情】

上诉人(原审被告):出卖人王某甲。

上诉人(原审被告):出卖人金某某。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买受人洪某某。

原审第三人:王某乙。

201132,洪某某与王某甲、金某某、中介公司签订代理合同一份,约定王某甲、金某某将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某处12号的房屋转让给洪某某,房屋总价款为6780000元。合同载明王某甲、金某某对该房屋的所处位置、权属、用途、环境、建筑年代、性质及内部设施(含设备)情况均已了解。316,王某甲、金某某、洪某某三方签订房屋转让合同一份,约定王某甲、金某某将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某处12号的房屋出卖给洪某某,房屋总价款为6780000元,付款方式为首付2750000元,其余申请银行商业贷款。合同签订后,洪某某按约支付了首付款2750000元,并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一份,约定贷款金额为4030000元,贷款期限为20114102031410止,还贷方式为按月分期偿还贷款本息,具体还款金额和还款日根据还款计划表确认。事后,洪某某支付了全部房款,取得了涉案房屋的产权证,花费了税费707520元、中介费122040元,办理三证费用11964.60元,共计841524.60元,并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按月支付房屋按揭贷款本息。洪某某与王某甲、金某某约定涉案房屋买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税费、办证手续费、中介费等费用均由洪某某支付。在涉案房屋交易过程中,洪某某向第三人借款780000元,现已归还500000元。2003815,涉案房屋内曾发生凶杀案,当时在此居住的三人被杀害。

洪某某于2011726日向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20116月,案涉房屋所有权属变更手续完成,洪某某接受房产后准备对房屋进行装修,意外从物业管理人员处得知该房屋于2003年期间发生过血腥凶杀案,祖孙三人在屋内被残忍杀害,且案件至今未破。惊恐之下,洪某某向王某甲、金某某进行确认,王某甲、金某某才对上述事实进行了承认。洪某某认为,王某甲、金某某在出售房屋前完全清楚所出售的别墅内发生过重大凶杀案件的事实,却故意隐瞒遮盖,造成洪某某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购买该房屋,致使购置价款与其实际房产价值严重不符,且最重要的是使得洪某某花费巨资购置高档住宅为全家老少安享生活的购房初衷和愿望化为泡影,购买房屋的使用目的无法实现。王某甲、金某某的行为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已经构成了欺诈。请求:1、撤销王某甲、金某某与洪某某之间就该房屋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2、王某甲、金某某归还洪某某购房款6780000元整;3、王某甲、金某某赔偿洪某某所支付的税费及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包括首付款2750000元产生的利息、已支付办理三证费用、中介费、税费产生的利息、贷款利息损失、提前还贷利息损失,要求计算至款项付清日止);4、本案的诉讼费用由王某甲、金某某承担。

王某甲、金某某辩称:1、洪某某所陈述的房屋“购置价款与其实际房产价值严重不符”与客观事实不符。2、王某甲、金某某在出售涉案房屋时,并未对涉案房屋内发生过刑事事件这一事实故意隐瞒掩盖。涉案的房屋买卖合同为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且已全面履行完毕,不具有可撤销的法定情形。王某甲、金某某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亦不存在欺诈行为,未故意隐瞒涉案房屋的真实情况以诱使洪某某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王某甲、金某某从他人处购得涉案房屋并居住,并未觉得该房屋内发生过刑事案件对一家人的生活、居住有任何的不良影响。并且刑事案件发生在8年前,时间已经非常久远,根本没有隐瞒的必要。王某甲、金某某之所以在涉案房屋的整个交易过程中未主动告诉洪某某房屋内发生过刑事案件的事实,主要是因为:(1)王某甲、金某某基于对所选定的中介公司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信任,全权委托该公司处理涉案房屋的交易事宜,相信该公司会对涉案房屋进行全面充分的介绍,以让买方客观了解房屋的实际情况。(2)中介公司对涉案房屋内发生过刑事案件的事实完全知情。王某甲、金某某亦未要求其帮助隐瞒相关事实。(3)洪某某在买房过程中并未以任何形式表明其对房屋内是否有人亡故这一类似事情相当介意,也从未曾就其所介意的相关事宜进行询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一定年份的二手房屋内曾经发生死伤一类的事情在所难免。在本案房屋交易过程中,洪某某未进行过任何询问,王某甲、金某某认为此类事情非法定必须告知的内容,所以没有特意作出明确的说明,而非故意隐瞒。不能就此认定王某甲、金某某存在恶意隐瞒、掩盖实际情况的欺诈行为。3、在房屋买卖过程中,王某甲、金某某无法定的义务必须要将涉案房屋内发生过刑事案件的事实告知洪某某;且洪某某在买房过程中没有尽到谨慎注意、合理审查的义务。房屋买卖过程中,卖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房屋内曾经发生的一切事情均告知买方。法律并未对卖方的相关告知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本案被告不存在法定的必须要将涉案房屋内发生过刑事案件的事实明确告知洪某某的义务,王某甲、金某某要求洪某某对涉案房屋存在历史问题考虑清楚后双方再商谈房价,没有隐瞒的故意。涉案房屋内曾发生的刑事案件在当时影响很大,知者甚多,即使中介公司没有将相关情况告知,洪某某不用多费周折打听一下便能知道,洪某某自身未尽审慎审查的义务。4、洪某某购买的是涉案房屋本身,而非房屋的历史。涉案房屋只要能够满足原告的居住用途,即已达到购买目的。法律没有规定卖方在卖房时要将房屋内的历史问题交代清楚。原告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对涉及房屋居住功能的如房屋所处的位置、权属、用途、环境、性质等已作了全面的了解,并同意受让涉案房屋,合同上并未写明买方对房屋的历史问题已作全面了解,房屋的历史不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买方不需要全面了解房屋历史,卖方也没有义务将房屋的历史全面告知买方。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各自的真实意思表示,房屋权属明确、清晰,不存在任何影响房屋正常使用的质量问题,完全能满足洪某某的居住需要。双方的交易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洪某某要求撤销合同没有法律依据。综上,洪某某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请求驳回洪某某的诉讼请求。

王某乙辩称:涉案房屋与第三人没有任何关系,出卖人是第三人的父母,洪某某把钱打到第三人卡里是因为房子当时还有贷款没有还清,交易必须还清贷款。

【审判】

滨江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尊重社会公德。房屋买卖属于生活中重大事项的交易,与房屋有关的相关信息应当予以披露。本案中,涉案房屋内曾发生过三人被杀的事实,尽管房屋本身的使用价值未因此受到影响,但按照一般的民间习俗,发生过凶杀案的房屋会被认为存在不吉利的因素,且房屋往往会因此贬值。因此,该“凶杀案”信息对洪某某是否愿意与王某甲、金某某交易及以何种条件进行交易有重大影响。本案在房屋交易过程中,王某甲、金某某认可未向洪某某告知涉案房屋发生过凶杀案的事实,对是否告知中介公司也未置可否,且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向中介公司披露过该信息,表明王某甲、金某某隐瞒了这一重要信息,构成欺诈,使洪某某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履行完毕,洪某某有权要求撤销该合同。王某甲、金某某抗辩称计税金额为7370000元,实际交易价为6780000元,低于市场价格。原审法院认为计税价格不代表市场价格,故对王某甲、金某某的该抗辩不予支持。综上,对洪某某要求撤销洪某某与王某甲、金某某于2011316日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合同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案中,洪某某与王某甲、金某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被撤销,王某甲、金某某应返还洪某某已支付的购房款6780000元。对洪某某要求王某甲、金某某返还购房款6780000元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王某甲、金某某隐瞒了“凶杀案”信息,使洪某某与其进行房屋交易,洪某某在交易过程中未尽审慎审查义务,对产生的税费、中介费、办理三证费用损失以及上述费用产生的利息损失和首付款2750000元的利息损失,双方均有一定的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原审法院酌情认定为洪某某承担30%的过错责任,王某甲、金某某承担70%的过错责任。对税费707520元、中介费122040元、办理三证费用11964.60元,有相应的票据载明,王某甲、金某某无异议,原审法院予以采信。对首付款2750000元的利息损失,洪某某要求按年利率6.56%的标准自2011320日计算至款项还清日止,有事实依据,但标准过高,原审法院调整为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年利率5.6%计算。对税费、中介费、办理三证费用共计841524.60元产生的利息损失,洪某某要求按年利率6.1%的标准自201161日计算至款项还清日止,有事实依据,但标准过高,原审法院调整为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年利率5.85%计算。对按揭贷款利息损失及提前还贷利息损失,洪某某在审理过程中申请撤回,系洪某某自行行使处分权,原审法院予以准许,基于该损失系被告在房屋买卖过程中隐瞒“凶杀案”信息导致合同被撤销所产生,洪某某有权向王某甲、金某某主张。洪某某与第三人之间系另一种法律关系,与本案没有关联性,洪某某、王某乙可另行解决。综上,原审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第七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撤销洪某某与王某甲、金某某于2011316日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二、王某甲、金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洪某某购房款6780000元;三、王某甲、金某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洪某某税费、中介费、办理三证费用共计841524.60元的70%589067.22元、首付款2750000元的利息损失的70%(按年利率5.6%的标准自2011320日计算至款项还清日止)、税费、中介费、办理三证费用共计841524.60元产生的利息损失的70%(按年利率5.85%的标准自201161日计算至款项还清日止);四、驳回洪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果王某甲、金某某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63966元,由洪某某负担715元,王某甲、金某某负担63251元;财产保全费5000元,由王某甲、金某某负担。

宣判后,王某甲、金某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中,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基于出卖人系凶案发生后购买案涉房屋,本案交易系再次转让的事实,着重对该房屋的二次转让中的相关价格、尤其是成交价与大致市场价之间的差异安排了举证、质证和调查、了解。审理后认为:本案中,王某甲、金某某在知晓涉案房屋内曾发生过凶杀案件的情况下,于2007年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该房屋,却在未向洪某某披露凶杀案信息的情况下,以几乎市场同等价将房屋转让给洪某某,使洪某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之签订了房屋转让合同的事实清楚。洪某某在房屋买卖交易完成得知上述信息之后,即向王某甲、金某某提出异议,并以王某甲、金某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严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构成欺诈为由,要求撤销双方所签订的买卖合同,原审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条、第五十四条之规定,撤销双方所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并无不当。王某甲、金某某的上诉理由不成立,其上诉请求不予采纳。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实体处理和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案件受理费人民币63966元,由王某甲、金某某负担。

【评析】

本案处理的难点在于:一、王某甲、金某某是否负有事前披露义务以及其披露义务的范围如何界定;二、王某甲、金某某未于房屋出卖前向买受人洪某某披露案涉房屋曾发生“凶杀”案是否构成欺诈,其欺诈的主观故意如何确定。

一种处理思路是:房屋发生凶杀刑事案件,按照一般的民间习俗,会被认为存在不吉利因素,且会影响到房屋价格,因此,出卖人须于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之前告知买受人该事实,没有告知的,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即构成欺诈,买受人以欺诈为由主张撤销合同的,应支持其请求。一审滨江法院采此观点。

另一种处理思路是:回避民间习俗对于“凶宅”避讳这一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将房屋内发生过凶杀案作为负载在交易标的物上的一个信息,考察出卖人对该信息是否负有披露义务;如果出卖人负有该披露义务,则进一步考察出卖人在签订合同时未告知买受人该信息,主观上是否存在欺诈的故意,客观上是否使买受人陷于错误,并基于该错误进行了交易行为。二审杭州中院采此观点。

笔者同意第二种处理意见。

一、“凶宅”的法律意义

本案可以归类为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凶宅”案。“凶宅”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就其概念的外延,包含但不限于发生过凶杀等恶性案件,或者传闻房屋“闹鬼”,或者房屋风水不好等等。基于造成“凶宅”的原因不同,法律上的意义也不相同,出卖人是否负有披露义务、未披露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法律责任亦不相同,如传闻房屋“闹鬼”,则纯属子虚乌有的封建迷信,出卖人并不负有对此信息的披露义务,因此也无法律责任可言;再如居住在房屋中的人会莫名生病,如果是因为房屋本身材质问题(如建材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则无论出卖人是否披露,均需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此,以“凶宅”为标的的房屋买卖行为,必须转换为法律上的规则进行适用,否则容易招致法院的判决确认封建迷信,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此外,在民事审判中,如果可以适用具体规则进行处理的案件,应当尽量减少适用民间风俗,以防止逸出法律规则。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诸法合体”,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也就无纯粹民法的形成,现代化的民法主要系清末修律以来移植自西方,故法官生活中的经验法则能否直接适用应特别谨慎。上述第一种处理方式导致的后果可能是形成形式化的审判模式,即对“凶宅”的避讳→公序良俗→未披露→构成欺诈,缺乏对案件个性的考量。基于此,在本案中应将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①“凶宅”是否系出卖人应当披露的信息;②未披露该信息是否构成欺诈,并从这两个方面查明本案事实,确定法律后果。

二、出卖人披露义务及其范围

我国合同法对订立合同时出卖人是否具有告知义务以及告知义务的范围如何并无明确规定,但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该条规定的是缔约过失责任。按照合同法原理,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先合同义务,即当事人在缔约过程当中,产生了超出一般关系而进入特殊的磋商关系,故而,在合同订立之前即负有告知等附随义务。按照举重以明轻的原理,在缔约准备阶段即负有告知义务,那么在合同订立时更应善尽告知义务。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均明确出卖人在交易时应披露标的物的相关信息。关于披露的范围,参照上述规定,应当是对合同订立与否或者对合同订立的条件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本案中,二审法院并未简单将对“凶宅”的避讳认定为公序良俗,从而认定出卖人负有信息披露义务,而是在查明案涉房屋曾经发生凶杀案、王某甲、金某某未向洪某某披露该事实信息之外,又查明:①2007年王某甲、金某某购入案涉房屋时的价格畸低于房屋价值。根据二审法院杭州中院向杭州市房屋产权交易中心调取的案涉房屋交易的备案登记表明,案涉房屋的备案交易价格为160万元,该房屋在交易两年后办理了过户手续,计税价格为340万元;与同时期、同区域地段类似房屋的市场交易价格相比显然畸低。即使排除市场价格的对比,王某甲、金某某在一审庭审时主张其购买案涉房屋的交易价格为400万元,但没有相关证据佐证,亦即王某甲、金某某认为其购买时该房屋的价值应为400万元,但其实际购买价格仅为160万元。且王某甲、金某某无法对其以畸低于房屋价值的价格买入案涉房屋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而从本案的其他证据来看,除了案涉房屋发生过凶杀案之外,并无其他因素对房屋价格产生影响。②王某甲、金某某在出售案涉房屋时的价格与房屋市场价值相差不大。根据二审法院查明的事实,王某甲、金某某在出售该房屋时,交易价格几近于市场价格,678万元的交易价仅比办证时的计税价低约50万元左右。与其购入房屋时不同,在出售案涉房屋时,王某甲、金某某并未向洪某某披露该房屋曾发生凶杀案的事实。因此,王某甲、金某某在前手买受该房屋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而在出售该房屋时,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无几,两次交易中,除是否知晓房屋系“凶宅”的原因外,并无其他因素导致其价格下降,可见是否披露“凶宅”信息是影响交易能否进行以及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故而出卖人对此信息应予披露。

三、未履行披露义务的法律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出卖人如果在房屋交易过程中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合同,买受人当然有权请求法院变更或撤销。问题是,沉默是否构成欺诈?换言之,保持沉默的行为人是否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对方陷于错误,并基于该错误作出意思表示,而主观上追求这种意思表示的发生,是谓沉默型欺诈。沉默型欺诈的构成要件:①出卖人负有披露义务;②出卖人未履行该披露义务使买受人陷于错误,并基于该错误进行法律行为;③出卖人认识到其沉默的行为后果。对这个问题,一、二审法院的观点亦有差异。一审法院通过认定出卖人负有信息披露义务,并确定其未告知买受人该信息的事实,即得出出卖人具有欺诈的故意,在法律适用上难免显得有些粗糙。

相反,二审法院对出卖人主观上的欺诈故意的认定要谨慎的多。本案中,二审法院从上述其购买案涉房屋及出售案涉房屋时是否知晓房屋中发生凶杀案对价格产生了影响事实出发,判断出卖人王某甲、金某某在向第三人购入该房屋时,对该信息主观上是有认识的,其畸低的购房款以容忍该案涉房屋曾发生凶杀案这一事实为代价。由此,作为一个善良的出卖人,应该将该信息披露给买受人,其未披露的后果是使买受人本来可能获得的减少价金或者与其他人缔约的机会利益受到损失,其中市场价格与该房屋因负载凶杀案价格之间的价差被王某甲、金某某享有。同时鉴于王某甲、金某某在购买房屋时支付的是极低的价款,故而,其辩称在案涉房屋内居住并无不适,以及凶杀案发生在8年之前、出卖人没有隐瞒的必要等均不足采信。综上,王某甲、金某某负有告知洪某某案涉房屋曾发生凶杀案的披露义务,其未予告知,主观上具有欺诈故意,使洪某某陷于错误,并基于该错误进行交易行为,王某甲、金某某的行为构成欺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洪某某请求法院撤销合同,应予支持。

四、排除公序良俗与封建迷信的道德之争

出卖人在诉讼后内心不平,诉诸媒体,《都市快报》、《钱江晚报》对本案进行了较大篇幅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关注。二审宣判后,网络上的各种评述一时激增。根据统计,网络评判的结果,支持法院判决结果的90%以上。判决生效后,电视台还制作播放了邀请律师就本案进行专题点评的节目。归纳各种舆论各方述评,争议的核心就是“凶案”对于住宅之影响的评价,系公序良俗,还是封建迷信。一审判决表明,其认定为公序良俗。二审则更关注于公序良俗与封建迷信之于本案是否存在可界定的边界,注重在纯主观判断之外的客观标准审查认定,也即本案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评判当事人双方感受的抽象理由,而在于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事实基础。进一步分析: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凶杀案之于房屋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确系各人的主观感受而造成,见仁见智;公序良俗虽有法律定义,但在本案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如何能够确切地证明、法院如何能够有据地认定——构成所谓“公序良俗”的存在?又如何能够圆满地说明不是“封建迷信”呢?其次,人固有一死,死亡的原因林林种种,过分在意他人的死亡原因可谓庸人自扰。我们不能排除王某甲、金某某所述的无所谓的心态的合理性。因此,法院若以抽象的“公序良俗”抑或“封建迷信”为核心来判断本案的是与非,无异于道德审判,由此带来的后果不言自明,公众自当会对法官乃至法院的道德制高点提出质疑;以公众的多数意见为判断标准,撇开参与者的普遍性、代表性和数据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证明外,其核心依旧是“公序良俗”与“封建迷信”的纯主观评判。鉴于此,二审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审理思路,撇开对主观感受进行抽象判断,以出卖人本身在二次交易中的价格差距比较,这一客观事实为标准,判断凶杀案对房屋的价格是否构成了实质性的重大影响,并以此作为该事件是否属于应当披露的信息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相比一审判决更具法理基础和说服力。

撰稿人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睢晓鹏

通讯编辑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此文由温州律师(www.zgsls.com/)精心收集和整理。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温州市律师感谢您的配合!有任何法律问题,欢迎致电张国所律师13456078288。
上一篇:民间借贷纠纷中的诉讼时效问题
下一篇: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纪要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网站管理 
 
Copyright© 2004-2012 温州律师-温州市律师-张国所律师-温州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宁波路港龙商业广场1栋18楼(温州动车站对面)
联系人:张国所 律师 手机:13456078288QQ:99517922

欢迎光临,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技术支持:律师建站